一、 求醫之路
我的女兒凱晴,今年33歲,家住台北。她是我的第一個孩子,生產十分順利,開始陣痛後到醫院進產房,一個小時就生了。出生後也很乖,不會哭鬧。一歲三個月的時候打MMR預防
針(麻疹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混合疫苗)後,連續發燒了好幾天,之後就不喜歡說話,很多能力都有退化現象,原來會叫「爸爸」、會拿蘋果啃,之後就不會了。一歲十個月被診斷為雷特氏症候群。在這半年多的求醫確診期間,我們跑遍了各大醫院相關門診:台大、榮總、國泰、馬偕……印象比較深刻的是:看榮總的門診時,因為醫生看診很仔細,等了一上午,最後輪到我進診間時,當我敘述完病情,醫生肯定的跟我說:孩子確實是雷特氏症。我當場崩潰痛哭,哭了好久好久,醫生則靜靜的在一旁等待我情緒的發洩。後來上午診結束後,醫生還陪我去影印一些雷特氏症的文獻資料。民國82年,這方面的報告還很少,而且預後都比較悲觀,例如:不能行走……在接下來的幾年裡,我們看了西醫、中醫,跑遍了北、中、南各地,接觸了氣功、氣功點穴、水晶治療、收驚、宗教等民俗療法。每個假日,甚至平日,只要有人介紹什麼方法就去嘗試,但是都徒勞無功,也花了不少錢。後來隨著進入早療發展中心,接受學校的特殊教育之後,我們也漸漸放下心來,請了外傭陪同上學,一路從國小、國中到高職,民國99年從台北啟智學校畢業之後,就在家自行教育,至今也已14年了。
二、 發病前後的轉變及目前情況
發病前我們並沒有發現凱晴有什麼異狀,不過她不會爬。情緒很穩定,是個很好帶的孩子。可是發病後就經常莫名的哭鬧,很難安撫,有時一哭就是一、兩個小時,不分日夜。過去那些折磨人的日子已經熬過去了,現在都不敢去回想,選擇性的遺忘,只專注眼前的美好。她現在會走路,能感受別人對她的善意,常常笑得很開心。雖然生活無法自理,不會表達需求,有時會傷心哭泣、晚上不睡覺,但是我們已經很滿足了。
三、 協會和社會善心人士的幫助
103年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成立了,加入這個協會,認識了很多蕾雷寶貝和家長,讓我們感覺自己並不孤單,許多家長們互相關懷、加油打氣,提供寶貴的照顧經驗。在歷屆理事長及所有幹部、社工的努力下,舉辦了很多活動、音樂治療課程、家長手作課程……讓我們獲益良多,也撫慰了我們受傷的心靈。也要感謝各界善心人士的捐款、資助,讓協會得以購買手足機,讓我們在家裡就可以幫孩子做運動,活動四肢,使關節靈活。還有家樂福提貨券、生活物資、料理機,提供給每一個會員家庭最實質的幫助。還有疫情期間的血氧機、蔬菜箱、防疫物資等等,在在都讓我們感受到社會處處有溫情、人間有愛。
感謝上天安排凱晴走進我的生命旅程,讓我看到了人間最獨特的風景。她的眼神,如同清澈無波的湖水,只有天真與無邪;她的笑容,猶如天邊的雲彩,令人陶醉。雖然她不會說話,但我聽得見:「媽媽!我愛您!」願——珍惜相伴的時刻,圓滿今生美麗的相遇。
圖文來源:凱晴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