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特氏症(Rett syndrome)是一種目前為止只發現在女性的退化性症候群,最早在1966年由奧地利的醫生Andreas Rett提出報告 (22位女童)。其出現率從0.65/10,000 (Hagberg et. al., 1983) 0.67/10,000 (Kerr & Stephenson, 1985),到1/10,000 (Trevathan & Adams, 1988), 1/12,000-15,000。此為造成重度智能障礙女性的主要成因之一,過去女性患者常被診斷為自閉症或有自閉症行為傾向 (約40%) (Witt-Engerstrom & Gillberg, 1987)。在DSM-IV 中雷特氏症被歸納為廣泛性發展障礙 (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, PDDs),目前使用最廣的診斷標準是1984年的 [維也納診斷標準] (Vienna criteria),原來標準包括女性,後來被刪除,以免發現男性病患時發生爭議,其內容分為三大類,必備性標準、支持性標準和排除性標準,其中必備性標準的9項標準皆須具備,8 項支持性標準常出現,但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,具有7 項排除性標準中任何一項就足以排除雷特氏症。有些女童具有相似特徵但不符合診斷標準,有時被稱作 [不全型雷特氏症] (formes frustes Rettsyndrome) 或 [非典型雷特氏症] (atypical Rett syndrome)。
雷特氏症是神經系統發展異常的罕病,發生率約1萬分之1至1萬2000分之1,致病原因為X染色體長臂上的人類甲基化CPG結合蛋白2(methyl-CpG-binding protein-2;MECP2)基因突變所導致。MECP2基因突變使下游諸多基因的表現出現問題,導致神經滋養因子、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障礙、突觸塑形能力缺失,進而造成病人複雜的臨床症狀。其中,腦源滋養因子無法表現為關鍵性的致病機轉。
雷特氏症病人必經一段功能退化時期,接著出現部分技巧改善之恢復期。依據2010年更新後的雷特氏症的診斷需符合以下標準:
A.主要診斷要件(須符合2項以上)
1.部分或完全喪失後天有目的的手部技巧。
2.部分或完全喪失後天口語表達。
3.步態異常:無法行走或步態障礙。
4.手部刻板動作:如洗手、扭絞手、拍手、吃手、搓手等。
B. 支持性診斷要件(須符合5項以上)
1.呼吸障礙。
2.清醒時磨牙。
3.肌張力異常。
4.睡眠障礙。
5.脊柱側彎/駝背。
6.生長遲滯。
7.手腳冰冷且小。
8.不切時宜的笑或尖叫。
9.痛覺反應降低。
10. 強烈的眼神溝通。
11. 周邊血管收縮異常。
目前台灣只有165名已知的確診病友,依照盛行率估算絕不止這個數目。診斷率低肇因於醫療從業人員對此疾病欠缺正確的認識。
雷特氏症的診斷往往無法確定,因為有些特徵會較晚出現。各類標準如下:
(一) 必備性標準 (Necessary Criteria)
(二) 支持性標準 (Supportive Criteria)
(三) 排除性標準 (Exclusion Criteria)
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(DSM-IV) 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, 1994)雷特氏症的診斷標準如下:
一. 含下列各項:
二. 在正常發展後出現下列各項:
成因
雷特氏症的成因至今不詳,尚未有一致結果;神經遞質的研究(多巴胺、複合胺、腎上腺素、乙醯膽鹼)的結果也未能一致;腦皮質萎縮較常發現;脆弱X染色體,顯性X染色體突變等因素都被提出過。
退化階段
Harberg & Witt-Engerstrom (1986)提出雷特氏症的四個階段模式,分別是:
雷特氏症 | 自閉症 |
---|---|
正常發展直到6-18月大 | 從嬰兒期就開始 |
喪失已有之手部和語言技能 | 通常不會喪失已有的技能 |
常出現固定的手部動作 | 可能有不同的和較多變的固一的手部動作 |
一致的重度智能和適應功能缺陷 | 智能較高且在不同的能力領域有不同的表現 |
缺乏語言 | 可能有語言,但有質的缺陷 |
會有視覺接觸 | 可能缺乏視覺接觸,或短暫接觸 |
少有興趣和能力操弄物品 | 儀式性或複雜的自我刺激操弄物品行為 |
後天性小腦症, 發育障礙 | 頭圍和生理發展相當正常 |
進行性的動作失用和協調問題, 許多患者無法行動 | 粗大動作發展相當正常 |
呼吸功能異常 | 呼吸功能正常 |
多數從小起就有抽搐 | 約25%-33%有抽搐,通常在青春期開始發作 |
摘譯自 Trevathan & Naidu (quoted from Perry, 1991)
目前雷特氏症沒有治癒的方法,也沒有單一的療育法,有些用藥物控制痙攣,物理治療改善或維持行動能力及肢體活動能力,行為改變技術,音樂治療可在短期內減少固定重覆的動作,吸引注意力,誘導其基本的社交和溝通能力 (黃富庭, 民85; Perry, 1991)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spe96.tian.yam.com/posts/39272849
認識罕見疾病「雷特氏症」醫療團隊:
童綜合醫院小兒神經科遲景上教學副院長
https://zh-tw.sltung.com.tw/about.php?did=4&id=2
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內科李旺祚教授醫師
https://www.ntuh.gov.tw/ntuch/Fpage.action?muid=3293&fid=3025
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遺傳科牛道明教授醫師
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神經內科謝孟穎醫師
高雄長童醫院小兒神經內科洪碧蓮主任醫師
台中榮民總醫院李秀芬醫師
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內科張通銘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