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被診斷為罕見疾病「雷特氏症」(Rett Syndrome),對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衝擊。雷特氏症多發於女童,初期可能看似發展正常,隨後出現明顯的退化,例如語言能力喪失、手部重複動作(如洗手動作)、平衡與動作協調困難等。面對這樣的變化,家長常感到迷惘與焦慮,不知道該如何陪伴孩子走過這條不確定又艱辛的道路。
以下整理初期面對雷特氏症時的應對建議與協助方向,期盼能為照顧者提供一些實際可行的幫助與心理支持。
一、初期面對:心理建設與知識準備
1. 接納與理解診斷
在初期,家長可能會經歷震驚、否認、悲傷、憤怒等情緒反應,這些都是自然的。請給自己時間,也尋求支持,不必獨自承受。理解雷特氏症的本質,有助於穩定情緒、調整期待。
2. 主動學習疾病知識
熟悉雷特氏症的病程、常見症狀、可能的併發症,將有助於做出更有利的照顧決策。可參考衛生福利部、罕見疾病基金會,以及社團法人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等提供的資訊與資源。
3. 與病友協會建立聯繫
建議及早聯繫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,可獲得針對此疾病的具體照顧建議、醫療資源轉介、親職教育、輔具協助等。透過病友交流,也能獲得情緒支持與經驗分享。
二、初期可協助的症狀、建議與資源方向
雖然目前尚無治癒雷特氏症的方法,但早期發現與多專業合作介入,能有效緩解退化、促進功能維持,以下針對常見初期症狀提出幫助建議:
1. 語言退化與表達困難
• 常見表現:孩子原本可能已有一些語彙,但在一歲半至兩歲後逐漸退化,變得無法以語言表達,甚至出現沉默或發出尖叫聲。
建議做法:
• 及早介入語言治療,並同時發展輔助性溝通系統(如圖片溝通卡、眼動溝通板、簡易溝通輔具)。
• 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日常溝通訓練,建立回應與互動模式。
2. 手部功能喪失與重複動作
• 常見表現:如「洗手樣」的重複動作、拍打、咬手、手部僵硬或功能退化,失去原有的抓握能力。
建議做法:
• 接受職能治療,透過感覺統合訓練與功能性活動,延緩手部功能退化。
• 依照個別能力安排簡單作業與遊戲,增加手部使用機會。
3. 運動協調困難與行走退化
• 常見表現:步態不穩、無法平衡、跌倒頻繁,甚至退化為無法行走。
建議做法:
• 接受物理治療,提升核心肌群穩定性與步態協調。
• 評估使用助行器、站立架、輪椅等輔具,延長自主移動能力。
• 定期復健可預防關節攣縮與脊椎側彎。
4. 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
• 常見表現:咀嚼無力、吞嚥困難、易嗆咳、體重過輕。
• 建議做法:
• 進行吞嚥評估,必要時轉介耳鼻喉科或吞嚥訓練專業。
• 適當調整飲食質地、使用營養補充品,避免誤吸導致肺炎。
• 若營養嚴重不足,可評估是否進行胃造口手術,由醫師與家屬共同討論。
5. 情緒與行為變化
• 常見表現:突然哭鬧、情緒波動、容易受驚嚇、出現焦慮或自我刺激行為。
建議做法:
• 建立穩定的生活作息與預期性環境,減少刺激來源。
• 尋求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評估是否合併有情緒疾患,並依需要進行藥物或行為介入。
• 家長可參加支持性團體,陪伴孩子接受音樂治療,減輕教養壓力。
三、跨專業整合資源建議
• 醫療照護:請與小兒神經内科、遺傳科、復健科、營養科、腸胃科、心智科、骨科、建立穩定就診關係,定期追蹤病情。
• 早期療育:0-6歲可申請早期療育評估,由地方政府媒合療育服務。
• 輔具補助與申請:透過長照或身心障礙補助計畫申請輪椅、溝通輔具等設備。
• 喘息服務與居家照護:向縣市政府社會局申請照顧服務與短期替代性照顧。
• 法律與教育支持:申請身心障礙證明、特教安置、成年後監護權規劃等。
祝福勉勵話語:
雖然這小生命選擇出生在我們的家庭,家人都需要 #用愛與知識走在陪伴的路上
雷特氏症是一條漫長的照顧之路,但透過及早認識、整合資源與與家人攜手面對,照顧者將能更有信心與力量去陪伴孩子穩定生活、活出尊嚴。您不孤單,社團法人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永遠與您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