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元宵節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農曆1月15日是元宵節,俗稱「小過年」,也是傳統春節的最後一天,家家戶戶吃湯圓,圓圓滿滿慶「元宵」。
🏮正月是農曆的元月,古人稱夜為“宵”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也是一元復始,大地回春的夜晚,人們對此加以慶祝,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。元宵節又稱為“上元節”。
元宵節也稱燈節,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,宋代更重視元宵節,除燃燈之外,還放煙花助興。
“猜燈謎”又叫“打燈謎”,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,出現在宋朝。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,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。
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。元宵由糯米製成,或實心,或帶餡。餡有豆沙、白糖、山楂、各類果料等,食用時煮、煎、蒸、炸皆可。起初,人們把這種食物叫“浮圓子”,後來又叫“湯糰”或“湯圓”,這些名稱“團圓”字音相近,取團圓之意,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,和睦幸福,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,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。
漢明帝永平年間(西元58–75),為了弘揚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”燃燈表佛”。此後,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。即每到正月十五,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挂燈,城鄉通宵燈火輝煌。
  元宵放燈的習俗,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,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,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。中唐以後,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。唐玄宗(西元685–762)時的開元盛世,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,燃燈五萬盞,花燈花樣繁多,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,金光璀璨,極為壯觀。
  宋代,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,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,民族特色更強。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,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。
 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,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,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,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,希望“鑽燈腳生卵葩”(就是鑽到燈下游走,好生男孩)。

#2019揪愛雷特
讓我們用美好的心靈伸出援手來重視雷特氏症/蕾雷家族的孩子,一起來~
🔹這是不容忽視的罕見疾病
🔸一個隨機的罕見疾病雷特氏症,無法避免,不是遺傳。
🔹就會造成終身遺憾,終身無法生活自理
✔行善請記得罕見疾病雷特氏症喔
✔愛心碼:6377
🔻期待更多有愛的社會大眾,ㄧ起來認識「雷特氏症/蕾雷家族」
#雷特氏症蕾雷家族需要大眾長期關注與重視
#劃撥帳號22785990社團法人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
#曾雅莉理事長